小米又上热搜了!尽管今天也是SU7 Ultra量产版挑战纽北赛道的日子,但是网友关注点,仍在小米汽车昨日深夜在社交平台发布《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》中,对“限制马力”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作出回应。
小米SU7 Ultra自发布以来,凭借“黄金车标”“1548匹马力”等标签引发广泛关注,但随之而来的超速违法频发,以致引发部分城市要求SU7 Ultra车主签署《驾驶安全承诺书》,也让这款车型处于舆论风暴中心。
虽然对于速度的追求,一直是推动汽车不断升级的动力之一,但是安全驾控才是车企负责的唯一准绳。当上千马力的车型由经验不足驾驶者来操控,势必带来很高的风险。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小米汽车在产品定义缺乏经验,在之后弥补过程中更是骑虎难下,更揭示了用户权益与企业责任之间的深层矛盾。
欠考虑?解释越多争议越多
小米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未经充分沟通的“排位模式”功能更新。通过OTA升级,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被锁定,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,才能解锁全马力。尽管小米强调此举是为“保障驾驶安全”,但用户质疑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,甚至被指责为“付费阉割”。同时赛道日费用与上万元培训成本的叠加,让解锁全马力成为“氪金游戏”,这些都是在购车时未提前告知的。
更关键的是,小米的回应未能完全消解用户对“技术霸权”的担忧。正如车主所言:“买顶配电脑却要考试才能用显卡”,车企单方面限制用户对车辆性能的使用权,本质上是一种消费“欺诈”。而通过OTA升级又撤回,又暴露出对车型进行软件升级有些“随意”。
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同样暴露了产品设计与宣传的脱节。用户通过实验发现,该设计既未能有效引导气流至刹车系统,也未产生显著下压力,功能性与宣传的“高效导流”存在明显差距。小米虽解释其设计初衷是“复刻原型车造型”,但用户认为这一回应避重就轻,未能直面功能实用性不足的核心问题。
此外,改铝制前舱盖和2万积分的补偿措施,被部分用户视为“亡羊补牢”,反而加深了对品牌技术能力的质疑。这种信任落差,反映了小米造车时对工程细节的认知不足,以及用户对“参数营销”的疲劳。
设门槛?小米汽车不能总是“亡羊补牢”
小米的应对措施已迈出第一步:暂停争议更新、提供改配选项、承诺优化沟通机制。但是对于SU7 Ultra未来使用,小米还是必须要做好引导。
当1548匹马力以52.99万元的“掀桌价”触达大众市场时,车企就不能只是简单营销冲销量的问题,而是需承担远超传统超跑厂商的安全教育责任。例如,参考无人机的电子围栏技术,通过地理围栏限制公共道路极速,或在车机系统中嵌入主动干预算法,如危险驾驶行为识别。
此外小米不应只是单一对车辆性能输出进行限制,而是对于购买车主是否有能力驾驭这样大马力车型,进行一些购车门槛要求,将对于用户日常全驾驶要求“前置”,而不是等到出现事故,再被动追责。
SU7 Ultra承载着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,但其争议亦暴露了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认知盲区。从“黄金车标”的营销狂欢到“限速风波”的信任反噬,小米需明确区分“性能体验”与“日常使用”的场景边界,同时避免简单以“安全”之名削弱产品核心价值。
小米SU7 Ultra的争议,既不能因噎废食地限制技术突破,也不能将安全责任简单推给用户。唯有通过透明沟通、技术分级与制度匹配,才能实现“性能平权”与公共安全的双赢。对小米而言,这场风波或许正是重构品牌责任、迈向成熟车企的必经之路。